最近在我省广州、佛山等地流行的“登革热”,肇庆市近期也有此病流行,现将登革热防治的一些基本知识向全体师生进行介绍:
一、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
登革热是由蚊虫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它的病原体是登革病毒,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主要流行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威胁着全球2亿以上人口的健康,每年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的发病人数有数千万人。我省地处亚热带,几乎每年都有发病流行,不过今年流行比较严重。
二、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5~8天,前驱症状可有鼻炎、结膜炎表现,然后突然高热、恶寒、眼眶后痛、剧烈头痛、肌肉痛、关节痛、乏力,可有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发热可达39~40℃。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即双峰热),在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登革出血热类型者以高热、出血(如出现皮下出血、牙龈和鼻孔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是严重的临床类型。
三、登革热的病程和预后
登革热是一种具有自限倾向的传染病,无并发症患者的病程约为10天。本病通常预后良好,病死率约为3/10万。死亡病例多为重型患者,或原来就有较为严重的基础疾病的患者。主要致死原因为中枢性呼吸衰竭。
四、登革热怎样预防
登革热是由伊蚊传播的。伊蚊喜欢在日间叮人,尤其是日出后两小时及日落前数小时。如果患者在刚发烧前至退烧期内(大约六至七天内)被蚊叮,病毒就有可能传给蚊子而传播开去。单纯接触患者是不会被传染的。全体师生应该做到:白天午睡和晚上睡觉的时候挂蚊帐、点蚊香;出门郊游穿长袖衣裤,涂防蚊水;少坐草地。如果出现发热、头痛等类似症状要马上到医院就诊。
值得注意的是:登革热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可以控制流行的疾病,关键是必须依靠大家一齐重视、一齐动手消灭蚊虫,防止疾病传播。最近学校响应肇庆市政府号召,加强全校各校区的统一灭蚊行动,请全体师生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