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大在线 | 乐韵悠扬遍端城
发布时间:2013-01-07 作者:|栏目:媒体医专点击:

2013年01月06日13:03 来源:工大在线

原文链接:http://news.hexun.com/2013-01-06/149822406.html

近日,肇庆本土音乐创作团队“西江纵队”首张唱片CD《端城印象》正式发售。这张唱片由他们自行出资、创作和制作,从理念萌生,到制作发售前前后后耗时约两年时间。

“西江纵队”只是肇庆众多本土原创乐队之一。据了解,目前我市共活跃着30多个本土乐队。这些乐队传承着肇庆的文化,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整个西江流域独特的音乐文化。

记者近日走访了肇庆本地的一些音乐人,了解本土音乐作品以及乐队的发展历程。

西江日报记者 袁绫 实习生 白凌燕

西江纵队《端城印象》签售会现场。(资料图片)

从“零”到“一”的突破

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王启超向记者娓娓讲述了肇庆乐队十多年的发展历史。

1994年,祖国各地的乐队事业都在蓬勃发展。当时最富盛名的要数北京金帆乐团和汕头金凤乐团,正所谓“北有金帆,南有金凤”。然而,当时肇庆的乐队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没有正式的乐队,更不用说正规的文化交流演出,不能不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空白和缺失。为此,当时的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和王启超专门到汕头金凤乐团考察学习。

那时,王启超刚被调到市教育局教研室,主要负责艺术教学领域的工作。他感叹道:“考察归来,感触很深。当时肇庆很穷,汕头也很穷,但为什么人家搞了乐团,肇庆没有呢?在这工作岗位上,我就有一个梦想,很想办一支乐队。”

但建起一支乐队不像普通的文艺活动这么简单,上世纪90年代的肇庆地方经济条件难以给予乐队建设充分支持,缺乏启动资金。

然而,这没有动摇我市建起本土第一支乐队的决心。1995-1996年间,市教育局在市第十四小学召开“器乐教学进课堂”现场会,以十四小的“口风琴进课堂”为乐队组建打开突破口,组建了我市第一支民乐队。

随后,市第二中学在教育部门的帮助下也组建了管乐团,并在1996年羊城音乐花会管乐节获优秀奖。

2001年12月,我市举办了肇庆市首届器乐节。据王启超当时的不完全统计,在首届器乐节前后,本土乐队激增。主要表现为学校乐队蓬勃发展,如市第十六小学天韵管乐团、鼎湖莲花真光中心小学民乐队、市第十二中学管乐团、肇庆中学管乐团、市第一中学管乐团等。

肇庆医专管乐团在演出。(资料图片)

以学校“乐队潮”带动社会“乐队潮”

在如此多的学校乐队中,不得不提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这个全省高校中唯一完全依靠自身力量茁壮成长的管乐团。

2007年,源于该校老师吴四新夫妇俩对音乐的狂热爱好,加上学校领导的支持,肇庆医专管乐团成立。吴四新夫妇不仅义务肩负起乐团的日常训练和管理工作,还帮学生选购乐器,租赁、保养及维修乐器。

“乐团里的成员多是临床医学和护理学的学生,一开始对乐理、乐器一窍不通,而且学习任务很繁重,但学生们每天都坚持早晨7点到8点练习,平时还会自觉练习。”吴四喜微笑地给记者讲述着。

师生的辛勤付出终会换来丰厚回报:在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管乐比赛中,肇庆医专管乐团从省内高校的众多强大对手中突围,闯入决赛,获得二等奖。

吴老师还告诉记者这次比赛中的一段小插曲:“在决赛时,由于许多人没听说过肇庆医专,多次读错了我们的校名,或读成"肇庆医学院",或读成"肇庆大学"。待乐团演出完毕,现场观众对我们的乐团刮目相看,他们万万没想到肇庆的一所专科学校能培养出如此高水准的管乐团!”

如今,肇庆医专管乐团正逐步壮大:从起初的30多人,到如今的两个分团80多人;从起初的小型管乐团,到如今的大中型管乐团;从起初的默默无闻,到赛场的一鸣惊人……

我市乐队建设首先从教育领域打开突破口,越来越多像吴四新夫妇这样的乐队爱好者从学校走向社会,肇庆的民间乐队悄然兴起。2008年,吴四新集结一群共同爱好者,组建了星湖湾管乐团。该乐团成员大部分是一些爱好音乐的退休人士,他们以萨克斯演奏为主,除了日常排练,还会参加一些义务演出活动,为社区居民带来快乐,同时也让成员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如今,学校“乐队潮”带动社会“乐队潮”,市内的琴行、艺术培训机构,甚至工业企业也加入到乐队组建行列,全市已有各种乐队超过30个。

本土乐队朝多元化发展

除了民乐队、管乐团之外,具有本土特色的“课堂乐”也乘势发展起来。从2000年起,市七小一直坚持器乐进课堂教学,如今“课堂乐”已成为该校的音乐教学特色。

据该校胡老师介绍,这支由三至五年级学生组成的课堂乐队在2001年正式成立,由四种课堂常用乐器电子琴、口风琴、竖笛、打击乐组成,常规训练大概有75人参加。近几年来,这支课堂乐队在省、市、区的多项器乐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课堂乐队使用的虽是电子琴、口风琴、竖笛等简单的乐器,但演奏却能达到交响乐般的震撼效果。课堂乐队的建设成本较低,管理较一般的管乐团、弦乐团、民乐团容易,市内的许多小学也引入和发展课堂乐队,并渐渐形成我市乐队建设的一个特色。

十几年的发展历程,越来越多人怀抱着各自的音乐梦想,加入到乐队爱好者行列,本土乐队也朝着管乐队、民乐队、课堂乐队、流行乐队等多样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1979年,由广东音乐人创作的内地第一首粤语原创流行歌《星湖荡舟》,红极一时,其优美旋律将星湖的秀丽风光传遍省港。2010年,本地原创乐队西江纵队将粤曲小调与西方“嘻哈”融合成一曲《星湖再荡舟》,同样好评如潮。

西江纵队是近年来专注于挖掘本土文化魅力的流行乐队“生力军”,成员有常欢、维维、姗姗、左老C四位热爱本土文化的“80后”,其作品特色就是以肇庆的名胜古迹、古今人物、人文景观为题材进行创作。

2012年12月14日,西江纵队音乐创作团队筹备两年的首张大碟《端城印象》终于面世。签售会吸引了数百观众驻足观看,令记者感到惊奇的是,他们的“粉丝”中有不少中老年人,其中还有他们的“铁杆粉丝”开心姐。开心姐拿着《端城印象》高兴地说:“从2010年就关注西江纵队了,很喜欢他们的歌呢!”

西江纵队成员常欢对记者介绍,《端州印象》就是传承本土文化的一个载体,里面《宝月荷香》、《西江潮》、《肇庆爱情故事》等作品唱的都是端城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通过歌曲、音乐让我们肇庆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我们的本土文化,使他们更增一份对肇庆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坚持发展好本土乐队

如今,我市共有乐队不下30支。许多本土乐界人士认为,我市乐队建设与省内同类城市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总体水平离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

肇庆医专管乐团创始人之一的吴四新说道,与省内同类城市相比,肇庆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市内有多所高校,大学生的群体很庞大,所以肇庆有理由、有条件、有必要办好本土乐队。

乐队的壮大无疑要有经费支持,医专管乐团就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子。“一般的乐队就是一次性买好乐器,然后按乐器"一个萝卜一个坑"地来选乐手,一个有点规模的管乐团前期投入需50-100万元,这对于许多乐团来说难以实施。而我们乐团到现在投入的资金约为3万元,走的是一条非艺术类学校快速实用的乐团组建模式路子。”吴四新告诉记者。

2006年底,医专管乐团筹建之初,用8000元购买了第一批乐器,包括3-4件管乐器和基本打击乐器,其中大部分是二手乐器,构建出乐团的初步框架。乐团成员经过无数日夜的刻苦训练,在2007年劳动节当天迎来了在星岩礼堂的首次公演,并获得了群众掌声和认可。2008年,乐团增加到50多人,实行乐器由学生自购和企业资助相结合,同时,乐器的养护和维修由乐团内部负责,这样乐团就省下了一大笔投入经费。

随着医专管乐团的日趋规范化和专业化,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吴四新正打算将现在的管乐团逐步建成大型交响乐团,也向社会推广这种“时间短、费用少、见效快”的乐团组建和管理模式。

常欢和左老C也对本土乐队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西江纵队经常代表肇庆民间外出表演,肇庆的某些乐队水平不比大城市的差,只要坚持,小城市也能做出好音乐。”他们同时希望政府对本土音乐事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本土乐队有更多的舞台演出机会,推动音乐产业化发展。

市七小“课堂乐”乐队参加第二届中小学生器乐节比赛。(资料图片)